新華社蘭州1月10日電(記者王銘禹、張文靜)在一間客廳改建而來的工作室內,冉藝飛將竹簽粗細的麥稈剪開,用熨斗燙平,拋光處理,再將薄如紙片的麥稈拼接起來,依照此前畫好的圖樣裁剪、上色、裝裱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麥稈畫出現(xiàn)了:奔騰的駿馬、鮮艷的牡丹、蒼翠的綠竹……
麥稈畫是中國古老文化藝術的瑰寶,源自草編藝術,因其制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,已有上千年歷史。
20世紀80年代,通渭縣一家草編生產(chǎn)企業(yè)制作的草編產(chǎn)品樣式精美,質優(yōu)價廉,銷售火爆。當時,在該企業(yè)工作的冉藝飛接觸到了草編藝術,并從此結緣。
冉藝飛正在精心制作麥稈畫。新華社記者張文靜攝
隨著經(jīng)濟社會的發(fā)展,草編產(chǎn)品逐漸被更為廉價的塑料和漂亮的布料取代。企業(yè)效益下滑,冉藝飛成了下崗工人。但她閑不住,總想找點事情做。
2002年,一檔介紹麥稈畫的電視節(jié)目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。她開始學習和制作麥稈畫,并完全著迷了。“起初只是打發(fā)時間,后來這門藝術改變了我的人生?!彼f。
麥稈畫融繪畫、書法、工藝于一體,看似簡單,制作起來卻很難。剛開始,冉藝飛只能照貓畫虎。她用雙手撕開麥稈,但鋒利的麥稈瞬間劃破了雙手,這才意識到,要用剪刀剪開麥稈。
在學習過程中,她又遇到了棘手的問題,難以掌握麥稈畫制作的熨燙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需要精準把控熨斗的溫度,溫度過高,會燙壞麥稈,而溫度過低,則達不到作畫的要求。
她找來各種視頻和圖片揣摩,不斷嘗試,反復練習。三年后,冉藝飛的作品終于能拿得出手了。眼看著作品快要堆滿家里,她希望為它們找到“新家”,也為自己找到一條新的出路。她主動跑到縣政府對接,沒想到,文化、旅游等相關部門很關注她的作品,承諾幫助她推廣。
冉藝飛制作的麥稈畫。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和這項重煥青春的古老民間藝術一樣,冉藝飛的人生也豐富多彩起來。2002年至今,冉藝飛已經(jīng)完成了上千幅作品,遠銷到中國各地。她還帶著作品走出國門,到埃及、蒙古國等地參展。
學習麥稈畫初期,冉藝飛在村里的田間地頭上,可以輕松找來麥稈。慢慢地,尋找麥稈不再輕松,原因是種小麥的農民越來越少,而且當?shù)氐柠湺掃^硬。于是,冉藝飛坐著火車或搭乘朋友的順風車,去鄰近的陜西省采購。那里的麥稈更加柔軟有彈性,用來作畫再適合不過了。
近年來,隨著網(wǎng)購的普及,不用出門,輕點鼠標,也可以找到物美價廉的麥稈。
冉藝飛已從最初的麥稈畫愛好者轉變?yōu)辂湺挳嫷膫鞒腥?,獲益良多。從下崗后的日子難熬,到現(xiàn)在,她每年收入達10余萬元人民幣。
傳承和創(chuàng)新麥稈畫是她當下最為關心的問題?!巴ㄎ伎h是我國書畫藝術之鄉(xiāng),這里的人們不僅擅長舞文弄墨,還會編織和繪畫。如果他們學會麥稈畫,就有一技之長?!?/span>
冉藝飛(中)和培訓學員的合影。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她的想法和當?shù)卣块T一拍即合。通渭縣文化館館長丁相宏介紹,通渭縣今年在寺子鄉(xiāng)等鄉(xiāng)鎮(zhèn)設置了培訓點,冉藝飛吃住在鄉(xiāng)里,手把手指導農村婦女制作麥稈畫,僅去年一年,就免費培訓了100多人次,其中不少婦女制作的麥稈畫有了銷路,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。
留電話、拍合照、加微信、送鞋墊……學員們的熱情感染了冉藝飛。她知道上了年紀的婦女學起來很慢,便不厭其煩,傾囊相授。
當下,冉藝飛有個迫切的愿望,開設一所麥稈畫培訓學校,讓更多婦女通過麥稈畫找到脫貧致富之路。